
编者按
本科时仿佛命运选中般,学习了很少开设的知识产权专业,毕业回到武汉进入律所,实习期满之后,主动寻找了专注于知识产权的律所。
谭律师的职业历程,是在自己的尝试与沉淀中,一步一步清晰明朗的过程。
万物生长,依凭节气,也依靠愿力。在两者的共同成就下,形成图景。
# 本科四年 知识产权专业 #
高中填志愿的时候,专业志愿法律类专业并不是首选项,女孩子嘛,家里人觉得学点金融、管理类的专业总归是以后好就业的。
知识产权这个专业在当年也是新开的专业,而且大家都不知道知识产权是属于管理类专业还是属于法学类专业,但是就知识产权保护而言,肯定是会跟着国际发展的潮流,随着知识付费意识的提升而长足发展。
所以在填志愿的时候,选择管理类相关专业之后也是选择了知识产权的这一新兴专业。
念叨什么最后是什么,即使前面填了其他专业,最后录取的专业还是最不了解的知识产权。
也是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才知道,知识产权属于法学的分支专业。在大学本科阶段就对法学的领域进行具体划分专业的学校是很少的,一般都是大法学班。
而我们学校恰恰分了两个专业,一个是传统的大法学班,一个就是知识产权班。作为法学院第二批知识产权班,在课程的开设上面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我们这个专业,基本法律的学习主要就是法理学基础、民法总则以及刑法总则、民事诉讼法、公司法等的学习,在基本法学习的基础上,增设知识产权四大板块法律的学习——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商业秘密、科技法。为了切合知识产权在企业管理的需求,同时还开设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战略等偏向于管理类的课程。
回归到实务角度,学院则特别增设了专利检索、知识产权评估等课程,此外,知识产权有需要部分理工科知识基础,大学还特别学习了机械制图以及现代生物技术。
也正是由于学校对于知识产权专业的培养正在探索阶段,让自己在大学阶段接触了很多有意思的知识,知识面相对一般大法学班来说会更宽一些。
但是问题就在于法学的基础并不是那么扎实,类似于合同法、民法分则的具体知识都是没有很系统的学习的,部分通过选修课解决了,但是还有部分是因为自我学习的惰性,懈怠了很多。
后来也是听学弟学妹们说,在我们之后,基础课程的设置增多了。基础法学的课程的增设也是让知识产权的性质更为明确,更加定位集中于法律这一板块而非管理。
自己基础知识的弥补,还是要得益于大四备考司法考试。把所有的基础法律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全部大致过了一遍。
虽然大学学习的基础法律不多,但是法律思维逻辑还是扎扎实实的打下了,在学习部门法备考司法考试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费劲。
末代司考的末班车最后也是被幸运女神眷顾,在一边犹豫司考工作一边犹豫考研的情况下,最后过了司法考试。
# 从兰州回武汉 初入律所 #
司法考试过了之后,也是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决定入职律所。
在毕业那年的春天,回到武汉投递简历。
因为长期在外地上学,本身也不是武汉人,对武汉的律所了解的也比较少,一心只想着有个律所能收了自己就好了,抱着这样的心态面试了第一家律所也是后来入职的第一家律所。
第一家律所在武汉现在看来也是发展的很好的,分所从我入职的时候立足武汉三镇的本土所慢慢开到了深圳、上海、长沙。
他们的培养方式也是很特别的方式,将营销与法律融合,公司化运营,分工明确。
一般来说,很少有律师在实习阶段就能接触大量的当事人,而他们就是打破了这样的一个常规,将大量的当事人让你去接触。
面对当事人的时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你需要应对他们千奇百怪的咨询,一些是法律咨询,一些其实是生活常识的咨询。
与此同时,需要对于基础的民商事法律基础知识以及大致诉讼流程内心有一个框架,在日常生活经验上也需要让当事人能够感觉到经验丰富老道,这样在面对当事人的时候才能不至于在气势上落于下风。
面对大量的当事人,还有一个必备的技能,就是需要学会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律师行业本身面对的就是社会上相对负面的信息,在这样大量的负面信息扑面而来的时候,在共情的同时还要学会自我排解。
在这家所里的一年半,自己的基础法律知识得到了很快的提升,应对一般亲朋好友的咨询也能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基础的法律知识、对接客户的基础能力都得到了很快的提升。
在为期一年的实习期快要满了的时候,老大问我对于以后的执业方向是什么?这个时候才开始慢慢思考,以后到底要做什么。
自己原来学的是知识产权,通过了司法考试,半只脚踏进了律师行业,但是现在并不能接触到知识产权的案件。
所学非所用,优势并不能很好的发挥,以后的执业方向不能一直都是什么都做,这样的不具有突出性。
考虑很久之后,决定辞职。
# 确定执业方向 转到专业律所 #
辞职之后也是刚好碰上武汉的疫情,暂缓了申请执业的时间,不过也让自己沉淀了一下,把个人情绪整理好,也对自己的执业规划重新进行了思考,想要做什么。
疫情期间就看到了现在所在团队的招聘,它吸引我的就是知识产权优先,正是因为这个“优先”让我觉得有是有优势的。
面试过程中也是问了一下为什么知识产权优先,才慢慢了解到这个团队是知识产权业务方向为主的。最后也是十分有幸进入到这个团队执业到现在。
在这里做了之后才发现,书本和实务是两回事,而且知识产权的发展真的是很迅猛的,法律的修改也是很及时的。知识产权的学习是一个很长久也很系统的学习。
以前上学时候觉得著作权法很难,现在也依然觉得很难。
每一项权利都不是字面理解就可以,就像在办公室里经常开玩笑说的一样:“每个字我都认识,连起来我也会读,但是实际运用就不会了。”
接触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虽然自己还是个菜鸟,但是也比一般的律师对于知识产权的理解要深入的多。
记得上次开庭,法官问对方律师从权利人手里受让了哪些具体的著作权,对方答署名权、信息传播权。当时自己就觉得,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做了一段时间的知识产权案件,大概自己也会那样回答的吧。
在这里也是觉得挺幸运能够加入周家奇律师的团队。
周律师在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领域的成就个人觉得还是很突出的,以前书本里学集体管理的时候常出现的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是周律师的顾问单位,还有腾讯音乐这一块许多版权业务、著名的3Q大战、腾讯诉网易的诉前禁令,周律师都有参与。
周律师平时业务也很多很繁忙,但是我们新人如果对著作权上面有什么特别感兴趣或者不理解的点、平时写的法律文书他也都会细心回答、修改。
上次办公室里一群新人讨论邻接权具体有哪些,讨论了半天多一个与少一个问题,还是靠周律师进行了解答。
有这样一个前辈在前面引路,会让学习变得简单很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大概也是类似于此吧。
除了版权,所里还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专利代理人与律师身份兼具的双证律师,还有从业十几年的商标代理人。
他们把以前书本上的知识活生生的运用在你的面前,慢慢发现书本上的是冰山一角,也慢慢发现从别人身上学到的优秀,也会慢慢督促自己。
# 学了法律是不是就要去做律师 #
其实,总的来说,现在对于自己的方向还算是清楚的。
也经常刷知乎这类的问答平台,很多学法律的都有一个困惑,学了法律是不是就要去做律师。
学法律的最后就业方向真的并非律师,我们所里很多其他有其他行业从业经验的优秀同事的经历告诉,不是学了什么就一定要去做与之相关的,但是最后你要去做的事情,一定是你要坚持的事情。
像他们这些同事,放弃了在原来行业高薪的工作转行从事律师,很多都是职业信仰、职业崇拜在里面。
光有信仰当然是不够的,毕竟律师行业是需要沉淀的行业,那就要思考清楚为什么做律师。
就我个人而言,一开始做律师确实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专业所致,但是现在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专业所致。
我也是拿到执业证之后才发现,原来父亲当年也是想成为一名律师。
也是在这段时间的执业过程中发现,虽然我们接触的都是社会的负面,但是我们是将这样的负面推向正面的人,让他们去相信社会存在救济。
在社区值班的过程也发现,现在对于社会稳定的维护是很重要的,政府、企业对于纠纷的解决也都很重视,律师的重要性也是凸显出来。
# 结语 #
自己现在继续做律师想法其实也没那么多,不过就是希望“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罢了。
而知识产权这条方向,也是自己逐渐发现更适合自己的方向。
写到最后,发现自己心态其实也挺平和的。找不到方向的时候,顺其自然,一切都会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