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着窗外枝头发芽的嫩芽,春天到了,满怀希望。疫情有望彻底结束,所有沉睡的渐次苏醒成长,所有坚固的继续坚固。
希望去除恐惧,希望去除错误的去除恐惧的方法;光明的趋向,始终是缓慢的,细微的,良善的。
不论是对待生活,还是面对工作,在张玲律师身上,能感受到一种温柔的坚毅,这让人安心。
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编辑的一句话非常打动我,她说,“这会是一次自我回顾,一枚岁月纪念。”
是啊,有多久没有认真的回望过去,生活一天天的,总赶着赶着向前走,却忘了停下脚步,跟过去的自己来一次对话。
现在的我,没有了几年前的稚嫩,但是,仍然怀念曾经的我。
而再过几年回看这篇文章,必定会有不一样的心境,但仍然会感激现在的我。
学法七年·武大研习
我本身是有一点选择困难症的人,但对于选择法学专业,似乎从没有犹豫过,报考大学时,所有学校的第一志愿,我都选择了法学专业。
四年本科学习最大的收获是打下了法学理论基础并形成了法律思维方式。
研究生生活过得并没有大学时那么“舒坦”,我选择了自己当时并不擅长的专业(经济法方向),也选择了出了名严格的导师宁立志教授,尽管毕业多年,提起恩师,唯有感谢。
犹记得老师每周都会组织读书会,同学们坐成一排,老师也很随意,有时从左边开始,有时从右边开始,有时甚至从中间开始,每人讲述老师指定的内容,这是我当时最害怕的环节,但现在想来,都是收获。
研究生的学习不仅使我进一步夯实了法学的基本功,也影响到我的学习习惯,有些习惯也一直保留至今。
法务七年:法务专员到部门负责人
毕业后我在一家集团公司做法务,一干就是七年。
从法务专员做到了部门负责人,再从甲方,做到了乙方。
七年间,我从刚毕业的黄毛丫头蜕变成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法律职业人。
离开公司时,心情很复杂,有对公司的感恩,有对旧同事的不舍,有对新工作的期待和恐慌,百感交集,总之,新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
加入中礼和:缘分使然
如今加入中礼和律师事务所,可以说是缘分使然。
几年前与律所的几位合伙人有一面之缘,简单交流后,我便决定要加入中礼和这个团队。
首先律所“持续创新、追求极致”的价值观我十分认同,“爱工作、爱生活”的律所文化也是我所喜欢的;
其次中礼和律师事务所专注于知识产权方向,研究生阶段学习知识产权与竞争法,毕业后真正用到的专业的地方很少,能够重拾专业,对我而言,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因为前期法务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家庭又没有后顾之忧,对于职业转型似乎没有太多不适应。
现在的律所对年轻律师也非常友好,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又有充分的学习成长空间。
对于律师行业,个人认为第一重要是态度。
执业过程中遇到很多令人敬佩的同行,从不同的人身上,总能学习到不同的优点。
之前开庭时遇到一位律师,把整个案子的来龙去脉,密密麻麻画了一整张A3纸那么大,抽丝剥茧般介绍案件事实,法官问到的每一个细节,都在她的准备范围之内,虽为对手,但其认真之程度,令人敬佩也令人惭愧。
后来和朋友聊到这位律师,朋友说,她每一个案子都是这么认真,就这样一件一件的做,做成今天的成就。
而现在我也总是和团队的小伙伴说,执业路上没有捷径,就是一件一件的事情认真做,每一份合同,每一个问题,每一件案子,每一位当事人,认真的去对待。
再回头看时,艰难的问题不再难,棘手的事情也能处理,量变也就引起质变了。
公司法务到底喜欢与什么样的律师合作?
因为过去常年与律师打交道,现在又常年与客户打交道,经常有人问我,公司法务到底喜欢与什么样的律师合作?
抛开律师的价格,老板的喜好等这些因素,我认为,法务最喜欢这样的律师。
第一,及时响应。
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其实不仅仅是律师对客户,做人做事都应当如此。如果一件事非常紧急,而你又不能及时回复你的客户,客户也许就选择了其他的律师。
第二,商业目标为导向。
专业当然是对律师最基本的要求,但在给出专业建议前首先要弄清商业目标,商业行为以促成交易为目的,风险与利益并存,如何找到平衡点,把握最合适的“度”,而不是占尽甲方优势或者一味退让。同时,这要求律师对公司业务和所在行业有充分了解,此时,就需要与法务充分沟通。
第三,细心。
法律职业者多少都是有些强迫症的,而负责风险防控职能的法务,是不能容忍律师提交过来的文书,语句不通或者有多个错别字,亦或是律师犯下其他低级错误,然后需要法务来善后。低级错误会影响到法务对律师的整体印象和判断。
第四,法务不应过分依赖律师,律师也不应把法务当作你的律师助理。
法务部是一个综合性的部门,他往往需要与全公司各部门进行协调沟通,再把汇总后的问题、事实与外聘律师进行沟通。法务与律师是平等的协作关系,既要相互保持独立,又要相互合作,切勿互相甩锅。
第五,最高级的律师是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是仅仅告诉客户,这样做有法律风险,所以提示法律风险的同时需要给出具体的处理意见。毕竟,法务也是懂法的,不需要你再详细解释法条。
最后,匹配度与用心度。
大律所、大律师固然是加分项,但是,匹配度与用心度仍然很重要,不迷信“大所、大咖”的光环,法务会更倾向易沟通、有时间、且对本企业上心的律师。
思维转变——“换位思考”
从法务到律师,还给我带来思维上的影响,特别是“换位思考”。
其实道理大家都懂,但想要把换位思考形成一种习惯,却不是那么容易。
一旦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假设你在对方的处境下,你未必会做出与他不同的选择。
现在做常年法律顾问单位的服务工作,我总是对自己的要求更多一些,我也这样对团队的小伙伴说,要做“法务式的律师”——
真正去了解企业现状,去研究行业现状,去熟悉企业各部门的人员,充分交流与沟通,切勿闭门造车,避免靠感觉和想象来揣测客户的诉求或想法。
同时,这也是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有些事,说清楚,也就容易了。
我本身性格是比较内敛的,本质上我不排斥与人交流,但是我很少主动发起交流的请求。现在的职业属性让我改变了许多,会有意识的去与人多交流。
生活:稳定的心态是重要支撑
目前在工作和生活上,心态都还是比较平和的,没有太过急躁,也没有太过沮丧。
稳定的心态是支撑我走下去的重要因素。
律师总是替人排忧解难,见过太多不如意的事,纠结的人,是非黑白,真真假假,身为一个普通人,难免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而我想说的是,在照顾他人情绪的同时,也别忽略了自己的情绪。如果不能使自己情绪稳定平和,又怎能给他人以正向引导呢?
而这两年,因为见过的这些人和事,也终于对“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有了一定的理解,学着接纳不同,求同存异。
结语
此文留以纪念,望未来的我在困惑时能回忆起此时的心境,也嘱咐自己,此时的我就是最好的我。
写到此时,突然间脑海中想到司法考试前夕,我刷到的一则微博,是一位讲民法的老师说,“最后一晚了,该学的都学了,最后给大家一个建议,如果你遇到不会做的题,就相信内心的公平与正义。”
这句话给我了很大的力量和很真切的帮助。
考试的时候,遇到拿不准的题目时,我就用朴素的价值观,凭良知去选择。而在作为法律人的每一天,我也始终认为,法律不是冰冷的,法律有他的谦抑和善良。
法律人对法律永远有最高的崇敬和敬畏之心,永远善良,做独立、勇敢的法律人。